兒童腦部血管攝影檢查及血管內治療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主治醫生 -- 張豐基
兒童的腦部血管與成人近似,但有某些差異性,加上小兒腦部結構較成人脆弱,所以在小兒神經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上,與成人的考量並不相同。
頸部的動脈主要有四條,前二條動脈稱為頸動脈,供應腦的前2/3,後二條動脈稱為椎動脈,供應腦的後1/3。而腦部之內則共有6條血管來供應,左右各有三條,稱為前、中、後腦動脈。原則上,上述動脈的近端,血管較粗,可用非侵襲性的方式,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就可看得清楚,但對於遠端小動脈,如腫瘤血管或較細的血管,最清楚而明確的診斷仍仰賴血管攝影檢查。
什麼是血管攝影檢查
所謂血管攝影是將一細小的診斷導管由身体表淺動脈 ( 如股動脈 ) 穿刺置入,因血管互有相連,此一細導管可送主人体其他血管部位,如腦部血管或心臟的冠狀動脈,再將對比劑沿此一細導管注入所選擇的血管,即可顯示此一血管的詳細影像及動態血流,因為是對血管內部所進行的直接檢查,所以是評估血管疾病最清楚的方法。
血管攝影檢查發展至今已超過50年,第一位研究者甚至須以自己的身體來進行這項試驗,由於前輩的努力,這項檢查拯救無數病患,且已成為醫學中心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
小兒血管攝影的術前準備
血管攝影雖然是一項成熟的檢查方式,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必須按照侵入性檢查方式加以準備。
首先要填寫同意書,同意書會載明血管攝影的風險及併發症。統計上,腦部血管攝影引起神經方面併或症如中風等的機會約為0.3%,發生率極低,但發生的嚴重程度則是可輕可重,其他非神經方面的併發症則包括傷口出血或感染等,然而相較於正確診斷的好處及延誤診斷的風險,這項檢查的風險也顯得微不足道。
其次要空腹至少6小時,如果是小於12歲的小朋友,建議以全身麻醉的方式受檢,以維護檢查的安全性及品質,因為檢查的時間約1~2小時,如小朋友不能全程合作,將有危險,且全身麻醉亦可減少小朋友受檢時的恐懼感。此外,年紀較大的病患也必須將鼠蹊部的體毛剔除,以避免穿刺血管的困難。
所有的受檢者都必須打上點滴,最好是打左手,這會比較不干擾右鼠蹊部的手術部位。
術中的檢查方式
病童被送到放射科的血管攝影室,檢查時家長必須在外等候,在麻醉完成後,神經放射科醫師會根據病患不同年級體重選取適當的穿刺針及導線置入鼠蹊部的股動脈;再沿導線送入導管至腦部血管進行檢查,在未全身麻醉時情況下,病患可感覺到輕微的導管移動及注射對比劑的灼熱感,病患只須保持不動,任何不適均可以口表達,操作醫師會予以處置,當然上述問題在全身麻醉下均不存在。
小兒神經血管的血管攝影檢查多半可由有經驗的神經放射醫師順利執行,但操作時仍可有以下困難:
1. 股動脈血管太細:此時穿刺及置入導管將極困難,有時要以超音波幫忙,才可完成血管穿刺。
2. 血管形狀異常:多是一些先天性變異,須靠主動脈造影協助診斷。
合併血管內治療:
有許多血管相關疾病,可由血管攝影做精確診斷,當然也可一併治療,常見的血管內治療疾病如下:
1. 腦腫瘤術前栓塞術:許多小兒腦瘤本身是高血流,因此可合併手術時大量出血或手術時間的明顯延長。小兒因体重關係,全身血液量較成人為少,如体重5公斤的小朋友,全身血液量約只有400c.c.,而許多複雜的腦瘤術可能有超過3000c.c.的出血,此時,良好的術前腫瘤栓塞,可降低手術的出血風險,方法是將一細導管送至腫瘤之供應血管,再將栓塞物質(固体顆粒或液体黏膠),注入該血管;以使腫瘤血管阻塞消失 ( 圖一 )。
2. 動靜脈畸型栓塞術:動靜脈畸型是一種動脈血流,未經微血管而直接匯入靜脈的血管異常,這種血管性異常輕則因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而使腦部微血管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供應,可造成缺血性中風,重則靜脈可能因不耐動脈血的高壓而破裂,造成顱內大出血,可致生命危險。而栓塞術則是治療這類血管病變的良好選擇之一,因為小朋友的腦部未完全發育,常用的放射治療,可能造成腦部的永久性傷害 ( 圖二 )。
結論
血管攝影檢查是一種具有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也是目前公認診斷腦血管疾病最精確的方式,在過去數十年,這項技術的應用(如心導管),造福了無數的病人,未來由於非侵入性檢查的逐漸改良(如MRA磁振血管造影檢查),它的功能將被部份取代,但血管攝影在血管疾病的「最精確」地位,至今仍無可動搖。也因為血管攝影檢查數十年來的發展,使神經放射科醫師多具有成熟的技術及經驗,將這項檢查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而併發症降低到最小,所以它是一項可信賴而有價值的檢查方式。另外,可在檢查中同時合併血管內治療,更是它的最大優點。在許多材料科學的進步下,未來血管攝影檢查必定更簡易及安全。
轉載自: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協會「腦力激盪」第十二期會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