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鼻內視鏡手術 治療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神經醫學部主治大夫    顏玉樹


    經鼻內視鏡手術,原為耳鼻喉科醫師用以治療副鼻竇炎,以取代傳統大切口手術的一種微創術式。使用內視鏡經過鼻腔之氣道,將最深部之蝶竇打開,即可進到顱底的蝶鞍部,從而摘除蝶鞍部附近的腦內病灶,稱為經鼻內視鏡之腦手術。這種內視鏡手術,外表無切口,術後幾乎無疼痛,手術時間短,不經過腦部,對神經損傷之危險性極低,堪稱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蝶鞍部約位於頭部的中心,因是形似蝴蝶的碟骨中間,像馬鞍的構造,故稱蝶鞍,正常蝶鞍部為腦下垂體所在位置,又稱腦下垂體窩。蝶鞍部常見的腦瘤有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氏囊腫,腦膜瘤,脊索瘤及癌病等;成人最常見為腦下垂體瘤,兒童的腦下垂體瘤少見,以顱咽管瘤,Rathke氏囊腫,脊索瘤等為蝶鞍部較常見的腦瘤。早在一百年以前,開腦手術尚非常落後的時代,醫生即嘗試避開腦部,經過蝶竇,來進行蝶鞍部腦腫瘤,特別是腦下垂體瘤的摘除手術,稱之為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但當時死亡率及併發症極高,甚至高過開腦手術,所以當時絕大多數的神經外科醫師,均相繼放棄這種手術;直到六零年代,因腦部疾病的生理,診斷,以及手術無菌觀念、手術顯微鏡、手術中定位之X-光機等等的進步,才又使這種小切口,不經腦部的經蝶竇手術重獲青睞且大放異彩(參考圖示)。








b








C








B








A








c








a



圖示   磁振造影(MRI)之正中矢狀切面圖。a: 蝶竇。b: 腦下垂體在蝶鞍內。c: 斜坡(clivus)。A: 開顱手術途徑。B: 經鼻經蝶竇手術途徑。C: 唇下經鼻中隔經蝶竇手術途徑。


 


    以顯微鏡輔助進行的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大多由口腔內上唇與牙齦間行切口,經剥離鼻中隔黏膜進入蝶竇進行手術,術後因傷口在口腔內,病人飲食受限;因剥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需使用鼻墊塞住;且手術傷口易傷及皮神經,造成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術中唇上部位之牽引造成數後之腫痛等,成人病人仍感相當不適,對兒童病患而言,並非十分理想的手術方式。內視鏡在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應用,正好改進了上述唇下經鼻中隔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缺失。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係使用內視鏡直接由鼻腔之空隙間,伸到蝶竇前,直接在蝶竇黏膜上行切口進入蝶竇進行手術,此種手術方式口腔內無傷口,術後無須限制飲食;因未剥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不需使用鼻墊塞住;術中上唇不需牽引,術後無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腫痛等不適,由於這些優點,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已成為一種微創性,及高舒適性的新式蝶鞍部腦瘤手術。


 


    內視鏡比顯微鏡更優異的另一特色是廣角鏡頭及斜角鏡,可看到大範圍的手術視景和側面的構造;此外,內視鏡的放大倍率和光源亮度也高於顯微鏡。利用這些特色,鼻腔內視鏡手術近來漸被應用於非腦下垂體瘤,但主體長在蝶鞍部或蝶鞍部附近的腦瘤的手術治療,例如兒童腦瘤中,有些顱咽管瘤,Rathke氏囊腫,脊索瘤,生殖細胞瘤等,如果腫塊主體在蝶鞍部,可考慮以內視鏡經蝶竇手術加以治療。


 


    台北榮總從1998年起發展鼻腔內視鏡的腦瘤手術,目前累積約三百例手術的經驗,其中近二十例為兒童腦瘤病患,其中有些是以這種手術為主要治療,有些是配合其他開腦手術,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手術,或化學治療等,腦瘤的種類包括顱咽管瘤,Rathke氏囊腫,生殖細胞瘤,脊索瘤及癌病等都有。最小的五歲小朋友也可以這種手術治療。


 


    鼻腔內視鏡腦瘤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性,且高效率的手術方式,但並非所有腦瘤均適合採用,而必須依腦瘤的種類和部位不同,審慎選擇,而且需以腫瘤治療的整體考慮為前提加以考慮;此外,任何手術治療均有其風險,醫師和家長必須一起以專業、嚴謹和關懷之情,為小朋友找出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


 


轉載自: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協會「腦力激盪」第十期會刊


 


原檔案連結:http://bhl0sq.bay.livefilestore.com/y1pNB0NqG0pvzwxelXB_-nWiGZmaRettIzzuJhs6TANV15-SkU72cuumegp7OL_gTJ3hJolVPjUxyrZnnUNUGz0OnbrI0sPSojo/%E7%B6%93%E9%BC%BB%E8%85%94%E6%89%8B%E8%A1%93--%E9%A1%8F%E7%8E%89%E6%A8%B9.pdf?download&psid=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_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