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了一次.. 重寫就失去了那份感覺!!


在格友的文章看到一個癌細胞轉移的人,微笑以對... 別人認為他樂觀面對.


如果今天家屬也是微笑面對,那旁人的眼光會給家屬什麼評價.. 冷血?.無情?


睿媽說"你們又不是我,怎知我心中的難過"..這點和莊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註)很像...


難道,一定要痛哭流涕,才算是難過,才算是親人"應該"表現的態度嗎? 旁人不能一見事情的全貌,對於我們下的判斷和決定,為什麼的道理,也不一定全盤了解.那憑什麼下結論!? 一句話.. 為他好.. 好沉重的負擔呀


高醫的廖醫師.. 她真的太感性了.. 她自掏腰包買了一本書給睿爸睿媽看.. 但是,睿爸不敢看.因為.睿爸看過部份片段,讓睿爸不知道如何看下去..


那本書書名:天使遺留的筆記 (NotesLeftBehind)



 


註: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見魚出游從容,無比靈活生動自在,不禁讚嘆:「是魚樂也。」這是生命的感動,快樂是生命主體的感覺,是心裡的感覺,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惠子卻反駁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把人從生命拉開,以為魚是魚,你是你,人怎知魚之樂。莊子也反駁:「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跟著感覺走,無形中掉入惠子之陷阱。惠子知機會已得,欣然接受莊子之抗議,於是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惠子認為:「你說魚是快樂的這是虛妄的。」莊子立刻覺悟道:「我知之濠上也。」這是融入現場的情境,感同身受。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認為:「你(惠子)已預設人我是可以互相溝通的,人我可以,為何物我不可以?」生命是開放的,故可以知,關閉的則不可知,齊物論云:「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就是破除意識型態,破除執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_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