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什麼事都要讓外國人來"認可"我們.. 那我們也太低等了吧...
在台灣... 我們有全世界最高尚的情操.. 這份情操隱藏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裡...
我想.. 這些人這不需要任何人的鑑定.也不要任何人的肯定
我們要歌頌他們無私的偉大,更要流傳後代子孫.但是我們不要消費他們...
看看這..「教育的講台,不是捐錢就可以上去的。」
再看看陳樹菊女士的報導...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5580627.shtml
| ||
林育羣,台灣的「蘇珊大嬸」在美國人的慧眼青睞下,專程赴美展現歌藝,舉座起立鼓掌叫好。台灣歌壇不但不知珍惜他的獨特嗓音,卻只聚焦在他外在與歌藝之間的較大反差,頻頻討論批評,談話性節目也停留在「他可以紅多久?」打轉。 台東菜販陳樹菊,賣菜錢賺的不多,但她省吃儉用存錢做善事。她的義行先獲選「富比世亞太善心榜」,接著又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英雄榜」。原因是一位小人物卻做了大事情,也是反差太大。 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吳淑美,把兒子當實驗與身障特殊生一起成長,花了十九年拍攝一部濃縮為五十分鐘的紀錄片《同班同學》,平實加上富含教育意義,今年三月在美國放映時座無虛席,感動人心。無奈,當初《同班同學》交由台灣的電視台播放時,對方竟以「不夠專業」婉拒。如今紀錄片回台灣後,一夕暴紅。教授與她的故事,較之抗議住宅社區設立特殊生機構的父母們,也是反差太大。 這些人,這些事,都是台灣可貴的資產,而它們卻都有一個共同處:從國外紅回來,且都反差太大。 為何需遠渡重洋由別人肯定才替自己加分?為何國人沒有寬廣心智接納反差?究其原因,我們缺乏細膩感知的心去發覺,缺乏虔誠貞靜的心去涵養對別人外貌與天生特性的尊重,缺乏觀人功德的習慣去隨喜,缺乏心靈層次的消化系統去吸收與成長,更缺乏有使命感的媒體人去顛覆傳統思維,引導閱聽人成熟欣賞反差的意義,有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東西,卻極可能是最關鍵的一點。 台灣人心敦厚樸實,善行義舉到處都有,努力活出自己生命色彩與價值的人也比比皆是,可是,我們鮮少停下腳步去感動,去關懷,去學習,所以我們視而不見,甚至見而未覺,覺而不察,猶似無風無浪,如何能撼動生命而起漣漪? 期望經由「從國外紅回來」的人與事,讓我們複習謙遜與增長智慧,讓好事不再被錯過、被冷落!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