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位部落格友內有一篇文章. 來自:http://tw.myblog.yahoo.com/me-999/article?mid=40317&prev=40331&next=40311&page=1&sc=1#yartcmt
大智若愚
 
 淨空老和尚法語
 
發心學道,如道業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說,說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毀謗。他為什麼要謗三寶呢?是你給他的增上緣,將來他墮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閻王爺問他,你為什麼毀謗三寶,他說這是某人引我說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薩教化眾生能觀機,如不契機,他不能接受即不說,即無過失。凡夫無觀機能力,最好少說。諦觀是仔細觀察,少說話。遠離熱鬧場所,道力不堅,往往不知不覺即被繁華氣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遠離都市,也遠離鄉村,與外面社會完全斷絕,心容易清淨,在今天這個時代很難做到。現在大陸叢林都變成觀光區,想找一個清淨場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預見,他在《法華經》中說,在末法時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開放的,能適應時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這句話不能看呆,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坐禪」並不是打坐,坐是不動,心不動叫坐,對五欲六塵不動心謂之坐。禪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坐。所以《華嚴經》鬻香長者在市場中修,在市場中觀賞,樣樣清楚,樣樣不執著,不起心動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否與佛的教誨相應。少批評人,少說是非長短。身口意三業,口業最易犯,往往障礙了自己與大眾的修學。少發議論,心中自然清淨慈悲。「無知」即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實的智慧,有覺正淨性德三寶,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歡悠閑清淨,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遠精進不退,懈怠墮落都能離開。
在下不能理解... 為何他人謗三寶,學道人卻有事?
或許,這和教育一樣... 學生教不好.老師有責任的道理相同吧.... 但是,即是學有道成,如受者有心,何不必說呢?
佛佗不是一直教化人心嗎? 或許應該在真真切切認為對方有心求道,才可以授.
襌宗之祖慧可大師,以斷臂求法明志.或許是我們現代人,太多人講經說法了.反而讓法感覺不到.也或許是一份因緣,可以能現在聽聞那麼多道法.
總之.法好說.道難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car_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